時間:2015-08-18 點擊量:
【字體:大 中 小】
鐵四院勘察設計的宜萬鐵路全長377公里。2010年12月22日,宜萬鐵路在恩施舉行首發儀式。在穿越了20余條暗河、30余處高壓富水大斷裂、100余處大型溶洞,戰勝了100余次突水突泥等地質災害,5萬名建設者歷經7年艱苦奮戰后,我國鐵路建設史上難度最大、橋隧最多、歷時最長、造價最高,被稱為“建筑在地下長江上的鐵路”——宜(昌)萬(州)鐵路建成通車。
宜萬鐵路東起湖北省宜昌市,西至重慶萬州區,是滬漢蓉鐵路干線的重要組成部分。2004年全線破土動工,年均進度僅50多公里,是中國單公里修建時間最長的鐵路;全線穿越巖溶山洞、懸崖峭壁、深山河谷、地下暗河區域,70%地段跨越巖溶強烈發育地區,8座Ⅰ級風險隧道穿越深埋高壓巖溶地區,建設中面臨的突水突泥問題屬世界級難題,被國內外專家視為“筑路禁區”,是中國施工難度最大的山區鐵路;平均每公里造價6000多萬元,兩倍于青藏鐵路,是中國單公里造價最高的鐵路;全線共有隧道、橋梁400余座,占線路總長的74%,有“橋隧博物館”之稱,為世界之最。
鐵四院在該工程建設中開展了包括工程建設成套技術研究、運輸安全技術研究和環境工程技術研究3大類、15個大課題共45項的研究。復雜隧道風險分級、超前地質預報、排水減壓、注漿、水文監測和防災報警等方面的研究和首創,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安全施工風險。大跨預應力混凝土剛構橋技術、復雜地形橋式結構試驗技術、大跨T構設計與施工試驗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填補了國內橋梁技術的多項空白。
技術創新讓宜萬鐵路走出“工程禁區”,使“宜萬經驗”成就世界山區“筑路寶典”。開工以來,中國鐵建各施工單位善于集中企業上下的智慧,整合全行業的智力,配置全社會的資源,積極開展科技攻關,在超前地質預報綜合物探技術、復雜地質長大隧道安全質量控制、過巖溶高壓富水段堵水施工技術、突水突泥治理技術等方面取得歷史性突破,安全優質地建成了馬鹿箐隧道、齊岳山隧道、金子山隧道、野三關隧道、長嶺隧道等世界罕見特殊復雜地質隧道工程。
建設者們在施工中完成了巨型溶腔風險處理、水文地質判釋和安全監控等方面的技術探索和積累,研究創新了溶腔“釋能降壓”工法和“特大體量高壓隱伏溶腔泄水”工法,填補了我國巖溶隧道修建技術的多項空白;開發出了長大隧道機械設備配套與快速施工技術、長距離通風技術、反坡排水技術等多項隧道施工新技術、新工藝。
宜萬鐵路通信工程是我國鐵路通信施工領域山區鐵路通信系統最完善、最前沿、最全面的代表,采用無線通信系統和無線列調通信系統。建設者在施工中精益求精,追求施工工藝完善,保質保量地完成了施工任務。
各單位堅持綠色施工,保護生態,加強環保、水保工作。在不改動支擋、加固與防護工程結構受力情況下,盡最大可能修建綠色防護工程。新栽下的樹木,綠葉紅花,生機盎然,扮靚鋼鐵大動脈,受到社會各界好評。
宜萬鐵路的通車運營,對于提高川渝地區東出外運能力、推動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增進民族團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連接在建的漢宜城際鐵路、渝利鐵路,動車組列車將在5小時內從武漢抵達重慶,成渝地區到上??蓪崿F朝發夕至,拉近了西南地區至長三角地區的時空距離,“蜀道難”的歷史將從此改變。